近日,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《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》和《2023全球粮食政策报告》。其中,《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》显示,到2035年,若我国粮食收获、储藏、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至3个百分点,实现三大主粮损失率减少40%,可降低三大主粮损失约1100亿斤,相当于粮食减损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行动。
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,保护粮食安全既要抓“开源”,又要抓“节流”。节粮减损无异于粮食增产,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“无形良田”,耕好“无形良田”,最大限度地降低粮食损耗,为粮食安全夯实根基、保驾护航。
多方入手,堵塞粮食损耗漏洞。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此前的估算,我国的粮食全产业链总损耗率约为12%,发生在播种、收获、储藏、运输、加工等各个环节。在此基础上,我国每年城市餐饮浪费粮食超过300多亿斤,数字非常惊人。可见,减少粮食损耗和浪费刻不容缓,一方面,要提高机械化质量,推广数字化水平。收割上,强化机械装备和农业的精准配套,确保更大程度的颗粒归仓;储存上,精细管理,调节好温湿度,注意通风通气,防止霉烂、变质、虫蛀和鼠咬。另一方面,要杜绝“舌尖上的浪费”,持续推进“光盘行动”,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。珍惜每一粒粮,用好每一粒粮,让每一粒粮都能体现出价值,减少粮食损耗提高粮食利用率。
精准施策,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行动。粮食减损是一个系统工程,涉及生产、收获、运输、仓储、加工、销售等各个环节,范围广、环节多,需要全链条布局。2017年以来,国家有关部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,建成了5400多个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,为广大种粮农民提供清理、干燥、储存、加工、销售等服务,帮助农户减损增收。加大粮食减损的力度,既要注重收获、储藏环节,又要注重加工和消费环节,从细微入手,从每个环节把关,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“智慧粮库”。深挖潜力,把粮食“吃干榨净”,延长粮食利用链条,比如,稻谷加工后,谷糠用于养殖业,畜禽产生的粪肥又进入农田,综合利用。同时,要进一步拓展副产物综合利用空间,提高粮食转化率,让每一粒粮食都物尽其用、物尽其值。
今天,放眼孕育丰收的广袤大地,让我们继续深挖粮食增产潜力,耕好节粮减损这块“无形良田”,守好“大国粮仓”,为“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”而不懈努力。
(廖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