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江网/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记者齐美煜、记者邬强、实习生邬佳义、贾辛报道:悠悠万事,吃饭为大。科技创新特别是现代种业创新,需要付出长期努力,可以说是“十年磨一剑”。
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。早期大面积推广的晚稻主栽品种,普遍具有株体偏高、分蘖较弱、着粒密度偏稀、抗病性较差的特点,尤其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,水稻穗少穗小、易倒伏、产量不高不稳等问题十分突出,严重影响粮食安全保障。针对这些种源关键技术难题,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超级稻研究团队联合企业历时20年攻关,实现了重大突破。“矮秆密穗优质水稻恢复系R225及衍生系杂交稻的选育与产业化”项目,就是该研究团队长期攻关的核心成果。
一颗小小的稻米背后蕴含了怎样的科技含量?“这个项目的关键技术是,通过稻瘟病抗性多点自然加压筛选,结合空间诱变和分子标记等技术,进一步增强水稻的稻瘟病抗性、品质和配合力,从而创制出各具特色的矮秆密穗优质衍生恢复系,然后利用所创制出的恢复系与不同类型的不育系进行杂交测配。”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超级稻中心蔡耀辉研究员介绍,经过长期研究,研究团队创制出矮秆密穗优质恢复系R225及其各具特色的衍生系,选育出14个“丰、抗、优、稳”性状协调杂交稻品种,有效解决了中低产田高产稳产品种缺乏的问题。
据不完全统计,研究团队育成的矮秆密穗优质恢复系R225及衍生系杂交稻系列品种,通过转让给种业公司,近三年销售杂交稻种子2193.8万公斤,新增利润6581.07万元。
“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使命光荣、责任重大。我们研究团队坚持‘产研互动’的技术供给方式,选题从农业生产中来,成果到农业生产中去,切实把论文写在广阔的田野大地上。”蔡耀辉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