湘赣边区域,地处罗霄山区。这里的山,巍峨峻拔。这里的水,静静流淌。山水相连,人文相亲,经济相通,文化相融,为湘赣边区域紧密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2021年10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《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》,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,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迈进。
近年来,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呈现加速态势。湘赣两省把握机遇、共谋发展,持续拓展合作领域、丰富合作内容,湘赣边区域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广。
产业发展融合共兴
湘赣边区域,一头连接长株潭都市圈,一头连接南昌都市圈,地理位置优越,自然资源丰富,产业发展前景广阔。
今年8月22日,第七届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主题联席会在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召开,湘赣边区域24个县(市、区)共同签署《湘赣边区域文旅产业联动发展合作协议》等4项协议,共同探索建立互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输出地的合作机制,相互支持举办文旅推介和招商会。
自2014年首届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联席会议召开以来,湘赣边区域24个县(市、区)之间签订了200余项合作协议。清晰的产业协同发展规划,促进资源、技术、市场信息的交流与共享,提升了湘赣边区域的整体竞争力。
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湘赣两省依托湘赣边区域的历史渊源、区位条件以及现有的合作基础,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机制,带动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,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产业链,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、更宽领域、更深层次迈进。
共建特色产业。醴陵与湘东、浏阳与上栗等产业合作园区快速发展,园区内建成超15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,落户规上企业160余家,2023年完成营业收入217亿元。浏阳、醴陵、上栗、万载共同建设全国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,合作召开了烟花爆竹博览会,举办了艺术焰火邀请赛。2023年,4县市烟花爆竹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、达1075亿元,生产企业数量、产值以及出口分别占全国的70%、80%、90%。
拓宽合作平台。由湖南省29家园区和江西省6家园区共同组建的长株潭园区发展联盟,自去年7月成立以来,助推湘赣边区域内电子信息、陶瓷、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协同发展,湘东工业陶瓷、醴陵陶瓷、浏阳高端化学原料药等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。萍乡(长沙)飞地科创中心快速发展,累计吸引入驻企业21家,与中南大学、湖南大学等院校共建8个实验平台,先后实施28项技术转移合作项目、金额超8000万元。
红色传承协同联动
加快构建“湘赣边红色培训联合体”和“两小时红色旅游圈”,是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,也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赓续。
铜鼓县围绕秋收起义、湘赣革命根据地建设等主线,推出“秋收起义·湘赣红旗”等主题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并开通了铜鼓至长沙的旅游直通车。2023年以来,该县接待研学游客1200余批,近百万人次,实现研学产业综合收入超亿元。
覆盖示范区24县(市、区)的“初心源”文旅一卡通整合300多家景区,井冈山至韶山红色专列将沿线62家景区连珠成串。湘赣两省合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,25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立宣传推广联盟,开展全国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对话等活动,推出3条“重走长征路”红色旅游线路。
眼下,沪昆高速湘赣两省连接段改扩建工程正加快建设,预计2025年底前建成通车。近年来,湘赣两省间规划的8个高速公路省际通道,已建成7个;国省道省际通道规划并建成18个。便利的交通,将促进湘赣边区域的红色文化交流再上新台阶。
生态环境共保联治
好山、好水、好生态,是湘赣边区域发展的最大优势。
由遂川县、桂东县、炎陵县成立的护鸟联盟,协同开展省界候鸟保护,累计开展联合执法30余次、查处涉候鸟案件100余起。候鸟迁徙通道成为“候鸟天堂”。
共同推进省际流域水污染、大气污染、危险废物等联防联控联治,长沙、宜春、九江、株洲、萍乡等地定期联合开展跨省巡河护河、联合执法行动,下好生态保护“一盘棋”。
湘赣边区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。为持续深化跨省流域保护补偿机制建设,湘赣两省连续签署两轮渌水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,省际跨界断面水质明显改善。
湘赣两省共同出台的《萍水河-渌水流域协同保护条例》,是跨省流域市级层面开展的协同立法,推动湘赣省界金鱼石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%,萍乡市累计获流域补偿资金2.82亿元,形成“成本共担、效益共享、合作共治”的流域保护治理长效机制。
生态环境共保联治,让流域周边群众在“家门口”吃上了“生态饭”。湘赣两省共同打造的“湘赣红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,累计授权企业209家,授权产品超400款,2023年产值超30亿元。
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文涛